9月1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万捷出席活动,就“十四五”时期河南在繁荣文化事业方面的探索回答了记者提问。
万捷表示,“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文艺精品工程硕果累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菜单”内容更加丰富,精神“大餐”更加丰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中原文化繁荣兴盛。
加强谋划设计,文化设施网络“密”起来
认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
《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并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首次执法检查。
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郑州、南阳、安阳等地一批文化综合体建成投用。
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77个、文化馆201个、博物馆409个、美术馆14个。
各地还顺应群众需求,在城市商圈、文化园区、公园绿地、居民集聚区等,打造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村史馆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00多个,部分城区“十五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建成,群众家门口的好去处越来越多。
勇攀艺术高峰,舞台艺术精品“多”起来
各文艺团体创作推出豫剧《大河安澜》《妇好》、曲剧《鲁镇》、越调《华佗》、京剧《大河归流》、话剧《老家》、交响音诗《红旗渠》等100多台优秀剧目。
其中,《大河安澜》和《鲁镇》两部作品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成功承办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第五届豫剧艺术节等重大文艺节会,组织开展河南省戏剧和舞蹈、杂技、声乐、器乐等展演,并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直播,让优质戏剧资源直达基层。
全省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惠民演出15万余场,开展城市剧场驻场演出,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
扶持发展新大众文艺,支持戏曲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据不完全统计,豫剧在全国所有剧种中直播场次最多,全网年观看量突破百亿人次,让更多人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擦亮活动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热”起来
谋划“豫出彩·一起来”惠民文化活动,群众演给群众看,构建覆盖广泛、参与便捷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
“中原舞翩跹”河南省广场舞大赛、“唱响新时代”河南省群众合唱大赛、“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豫出彩·一起来读书”等活动品牌辨识度越来高,影响越来越大。
“咱村有戏”戏曲活动唱响广大乡村,各级文化馆“市民艺术夜校”、洛阳城市阳台、安阳字都文艺汇、濮阳艺术点亮城市、平顶山白龟湖草坪音乐会、周口桥头音乐会、淇县廊桥音乐会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市民欢迎。
“四季村晚”“唱响村歌”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省各级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余万场次,受益群众8000余万人次。
持续深化改革,文化事业发展动力“强”起来
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提“质”、增“量”。
一是在有效发挥文化工作者作用基础上,用好乡土文化能人等文旅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寻找“村宝”活动。建设各类型乡村文化合作社1万余家,成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总队,探索群众文化自我造血机制。
二是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社会力量,重塑文化供需流程。在济源等地试点开展“乡村文采会”,采取群众点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形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河南省图书馆推出“你选书、我买单”读者点单等系列举措,全年向基层配送优质图书10万册以上。
三是在优化线下服务的同时,持续推进数智化转型。加强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完善“文化豫约”数字文化平台,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域全时全方位的服务。
责任编辑: 张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