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通> 政策解读> 详情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为了更好理解和落实《方案》,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方案》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电力装备行业是工业经济的主导性、基础性产业之一,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电力装备行业发展成绩显著,发电装机容量达36.5亿千瓦,一批标志性成果取得突破,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运行,“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批量应用,新能源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近期,国内部署一批重大能源工程,国际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需求不断提升,为电力装备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三部门通过制定《方案》,统筹好供给和需求、发展和治理、当前和长远,充分调动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积极性,发挥电力装备等重点行业带动作用,为稳增长提供坚实基础,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二、与第一轮稳增长工作相比《方案》有哪些新考虑


为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方案》更加注重精准发力和系统统筹,将“需求驱动、以质取胜、结构优化、安全可控”作为核心考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化优质供给和有效需求相结合。在部分领域国内需求承压的情况下,提出新的增长点。在需求侧明确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水一体化基地和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专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支持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创新项目,保障装备供给能力,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


二是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在通过一批水、火、风、光、核及特高压等重大能源工程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明确国际市场开拓方向。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好双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拓展电力装备海外市场。


三是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更加突出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带动“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明确不断完善电力装备领域标准体系,通过标准提升带动电线线缆、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力装备质量提升和设备更新。另一方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绿色化升级改造,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


三、《方案》设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方案》综合设定目标体系,提出合理性增长目标。一是稳定行业增长,力争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二是保障有效供给,力争2025-2026年发电装备产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三是加强重点地区、企业带动作用,力争2025-2026年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龙头企业营收增速10%左右。四是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四、《方案》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方案》结合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从供给、需求、环境三方面协同发力,提出一系列工作举措。


供给侧,提升供给能力。一方面提高装备供给质量。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一批标志性装备,进一步提升电力装备供给水平。另一方面推动绿色智能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装备绿色化升级改造,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


需求侧,扩大有效市场。一方面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稳定电力装备需求。稳步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推进水电工程及沿海核电建设等。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基建、新型基建等领域合作,引导企业有序布局,拓展新兴市场,拓宽电力装备海外市场渠道。


环境侧,优化发展生态。一是发挥首台(套)政策体系作用,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二是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引导行业良性竞争。三是强化标准支撑引领。通过标准提升带动装备质量提升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四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发挥重点集群带动及链主引领作用,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五、推进《方案》落实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为保障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顺利完成,《方案》提出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各方协同,发挥大省示范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借助行业协会桥梁助力政策落实。二是强化调度分析。建立稳增长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数据监测,及时解决影响行业增长的各种问题。三是强化财税支持。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新金融服务。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贯,积极推广好经验好方法。

联系我们
  • 服务热线:4006-0531-77       双创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咨询:0531-88873003
  • 技术支持:0531-88873113    邮箱:zhenghe@zhenghe.cn
  • 监督举报邮箱:zhjbyx@zhenghe.cn
  • 注册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汉峪金谷A3区5号楼17层
  • 公司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汉峪金谷A3区5号楼17层
微信二维码
APP客户端
\n\n\n","ViewCount":59,"TSViewCount":0,"Pic":null,"MobileContent":null,"Type":{"Sort":0,"Type":{"No":"UD","Name":"资讯分类","Note":null,"CreateTime":"2016-11-24 21:58:16","UpdateTime":"2016-11-24 21:58:16","BaseId":"A6AF54BF-5790-49C7-894F-EBA58077DCD4","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TypeNo":"UD","No":"0002","ParentNo":"UD","BaseNote":null,"ParentId":null,"Name":"政策快讯","Note":null,"CreateTime":"2016-11-30 20:16:11","UpdateTime":"2016-11-30 20:16:11","BaseId":"D4F6C59F-2C9F-4A7E-8F57-1BD696F5C010","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Place":{"Sort":null,"Type":{"No":"UK","Name":"快讯分类","Note":null,"CreateTime":"2016-11-24 21:58:16","UpdateTime":"2016-11-24 21:58:16","BaseId":"ED61AFF7-190F-4219-8C41-ACE130B2D79A","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TypeNo":"UK","No":"0001","ParentNo":"UK","BaseNote":null,"ParentId":null,"Name":"中央","Note":null,"CreateTime":"2016-11-30 20:16:11","UpdateTime":"2016-11-30 20:16:11","BaseId":"A821846D-4B4A-4735-9F2B-0A0B9ED57F6B","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Province":null,"City":null,"District":null,"Source":"国家工信部","WebSource":"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tz/art/2025/art_e6fdc1fc198d4b3a86551a53c54b9491.html","Editor":"mongoadmin","IsLatest":0,"IsHighBuss":0,"AuditState":1,"AuditTime":"2025-09-12 11:00:36","SynchTime":null,"Url":null,"OriginId":0,"IsAllGrowthCycle":false,"EmotionTag":{"Sort":2,"Type":{"No":"qgbq","Name":"情感标签","Note":null,"CreateTime":"2020-03-14 09:06:04","UpdateTime":"2016-12-13 09:06:04","BaseId":"158C4DCF-182E-4E79-A21C-EADC122A172B","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TypeNo":"qgbq","No":"0002","ParentNo":null,"BaseNote":null,"ParentId":null,"Name":"中立","Note":null,"CreateTime":"2020-03-14 15:13:10","UpdateTime":"2020-03-14 15:13:13","BaseId":"43E63C81-2710-405C-B4E1-36E16E2FB825","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IsAllIndustrialField":false,"IsAllIndustry":false,"CreateTime":"2025-09-12 00:00:00","UpdateTime":null,"BaseId":"6b4aa338-6d80-4218-97cd-7ece7291bf69","CacheService":{"TimeOut":3600},"Helper":{}},"CreateTime":"2025-09-12 11:00:01","ViewCount":12,"Content":"
\n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为了更好理解和落实《方案》,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方案》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电力装备行业是工业经济的主导性、基础性产业之一,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电力装备行业发展成绩显著,发电装机容量达36.5亿千瓦,一批标志性成果取得突破,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运行,“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批量应用,新能源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优势领域,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近期,国内部署一批重大能源工程,国际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需求不断提升,为电力装备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三部门通过制定《方案》,统筹好供给和需求、发展和治理、当前和长远,充分调动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积极性,发挥电力装备等重点行业带动作用,为稳增长提供坚实基础,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二、与第一轮稳增长工作相比《方案》有哪些新考虑


为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方案》更加注重精准发力和系统统筹,将“需求驱动、以质取胜、结构优化、安全可控”作为核心考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化优质供给和有效需求相结合。在部分领域国内需求承压的情况下,提出新的增长点。在需求侧明确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风光水一体化基地和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专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支持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创新项目,保障装备供给能力,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对接。


二是进一步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在通过一批水、火、风、光、核及特高压等重大能源工程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明确国际市场开拓方向。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好双多边合作机制作用,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全产业链合作,拓展电力装备海外市场。


三是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更加突出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带动“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明确不断完善电力装备领域标准体系,通过标准提升带动电线线缆、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力装备质量提升和设备更新。另一方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绿色化升级改造,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


三、《方案》设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方案》综合设定目标体系,提出合理性增长目标。一是稳定行业增长,力争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二是保障有效供给,力争2025-2026年发电装备产量保持在合理区间,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三是加强重点地区、企业带动作用,力争2025-2026年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龙头企业营收增速10%左右。四是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四、《方案》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方案》结合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从供给、需求、环境三方面协同发力,提出一系列工作举措。


供给侧,提升供给能力。一方面提高装备供给质量。统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一批标志性装备,进一步提升电力装备供给水平。另一方面推动绿色智能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装备绿色化升级改造,通过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


需求侧,扩大有效市场。一方面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稳定电力装备需求。稳步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推进水电工程及沿海核电建设等。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基建、新型基建等领域合作,引导企业有序布局,拓展新兴市场,拓宽电力装备海外市场渠道。


环境侧,优化发展生态。一是发挥首台(套)政策体系作用,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二是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引导行业良性竞争。三是强化标准支撑引领。通过标准提升带动装备质量提升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四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发挥重点集群带动及链主引领作用,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五、推进《方案》落实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为保障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顺利完成,《方案》提出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各方协同,发挥大省示范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借助行业协会桥梁助力政策落实。二是强化调度分析。建立稳增长协调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数据监测,及时解决影响行业增长的各种问题。三是强化财税支持。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新金融服务。四是强化宣传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贯,积极推广好经验好方法。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