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若清水润泽青海山川——记2024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李润杰

发布时间:2025-05-22 浏览次数:4

李润杰在柴达木盆地长期开展实验研究。本人供图

5月20日上午,李润杰缓步迈出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场,将绶带仔细叠好,连同红绸封面的荣誉证书郑重收入公文包。这位鬓染霜色、脊背微驼的学者,面对满场镜头与笔挺西装的束缚略显局促——常年的山乡田野调查、实验室工作,冲锋衣与运动鞋才是他的日常装束。若非置身此般盛典,无人能从其谦和举止中窥见多重身份:2024年度青海省重大科技贡献奖得主、全国星火科学学科领军者,更承载着编制《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的殊荣。这份由水利部、国务院扶贫办、卫健委联合采信的行业标准,已成为衡量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效的权威标尺。

梦起柴达木

1988年夏天,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正在开展的《格尔木西灌溉区暗管排水及盐渍冲洗试验》项目,是李润杰水利科研之路的起步。

“这个项目对于柴达木地区盐渍土改良至关重要。”为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李润杰和同事经常是什么地区难去就去什么地区。“有一次我们和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没有后勤保障,当时感觉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像一只大手,紧紧扼住了我们的脖子。”刚刚走出校园的李润杰哪里见过这“阵仗”,当有人觉得这个小伙子很难坚持下去的时候,他第二天依然早起和团队成员们一起考察,夜晚在实验室待到次日凌晨。

那些日子,白天李润杰和同事们顶着蚊虫的叮咬和烈日的灼烤,在野外实地考察。蚊虫肆无忌惮地围绕在他们身边,每个人的身上都被叮得红肿。烈日将大地烤得滚烫,脚底板就像踩在了火炭上;晚上,当别人都在享受着清凉的夜风,进入甜美的梦乡时,李润杰和同事们却在实验室里化验分析样品,时常一抬头已经到了凌晨。

“不累是假话。”李润杰说,三个多月一晃而过,他们终于顺利完成了试验任务,为柴达木地区盐渍土改良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正是这次经历,成了李润杰科研梦的开始,科研路的开端。

他说,自己和柴达木有着不解之缘。

2001年,李润杰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柴达木盆地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示范》。初冬的柴达木盆地,寒风凛冽,荒郊野外一片寂静。为了不耽误试验任务,李润杰整天步行在荒郊野外,细心地检查每一条管沟的运行情况。

他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每检查完一条管沟,他浑身都是泥水,衣裤都冻得硬邦邦的,人都快冻僵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两个多月,项目终于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经科技部鉴定验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如此,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被项目区的香日德农场很快推广应用,也为他下一阶段课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还获得2004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情在水中融

水是生命之源。

“我们的光伏提水技术就是为了解决高寒干旱区饮水安全问题,让农牧区的老百姓取水方便,喝上安全的饮用水。”谈到这项科研成果时,李润杰的心里暖暖的。

李润杰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们的团队去调研,惊讶地发现,在青海部分农区,群众还在饮用窖水,“打上来的水里还有虫子,老百姓简单过滤一下就用了。”那个场景,深深刺痛了李润杰的心:“我心里太难受了。我一个搞水利科研的,还让老百姓喝这样的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润杰依旧难掩心中的自责。

“农区存在这样的问题,牧区又能好到哪儿去?”揣着这样的忐忑,李润杰和团队成员马不停蹄地在青海广大牧区展开调研。他们发现,牧区老百姓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取水困难,“牧区老百姓主要是靠背水,但我们调研发现,取水点其实离他们住的地方还是有段距离的,所以迫切要解决的就是取水便捷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调研结果,李润杰团队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区分类、科学、实用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体系;研发了高寒干旱农牧区供水安全保障的新型取水、水质净化消毒、牧区清洁能源供水等技术和装备。被包括青海在内的25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应用于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贫困人口饮水问题精准识别和销号工作中,有力支撑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提升了青海270余万农牧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饮用水安全了,李润杰又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农区的灌溉需求。

1994年,《湟水流域六类作物需量及灌溉制度研究》课题研究正式展开,在项目实施的三年时间里,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不仅要开展试验研究,还要向项目区的农民讲授科学合理的灌水技术。

“只有让农民真正掌握了科学的灌溉技术,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发挥作用。”于是,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地向农民讲解灌溉技术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们很快就理解了科学灌溉的原理。

在他们的努力下,成果在当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同时,这一成果也为“引大济湟”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他们编撰的《青海省六类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手册》在青海许多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担在勇中挑

“任何一项科研,最终的结果都是要用于民生、地方经济发展的。对于青海来说,水和生态是息息相关的。”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是全国公开招标项目。在科技部组织的开标会上,李润杰团队以总分第一中标《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示范》课题。

“压力特别大,这可是国际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而且涉及的专业非常多。”李润杰清楚地记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十分紧张。为了完成3000余亩(1亩约合0.067公顷)防风固沙林试验区的建设任务,他和课题组全体人员冒着荒漠的寒风,白天在试验区内放线、种植,晚上大伙儿一起浇水。“有时忙得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当地的群众还以为我们是被雇来干活儿的,搭话开玩笑说我们挣钱不要命。”

“搞科研哪有不苦的,我们就是苦中作乐。”李润杰告诉记者,他经常和团队的老师们开玩笑:“别人都是花着钱旅游,我们多好啊,都是免费旅游,做着研究就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了。”

就是这份执着,让他在一个课题中为了一个数据做了一千多遍实验;让他在春节的团圆之夜背起背包走向苦寒实验地。李润杰说:“这么多年,我陪着实验区的日子比陪家人的时间多太多了,等退休了,一定要好好弥补他们。”话虽如此,他的眼睛里却是掩饰不住的愧疚。

李润杰说,重大科技贡献奖虽然颁发给了自己,但荣誉应该属于整个团队,是党给予这个团队的希望。“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但对于生态水利、智慧水利的新命题,团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退休前希望能为这份事业多做一点事情。”

他时常给团队的年轻老师说:“我们做科研,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在实验室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要持之以恒,把一个问题摸透、做透,实现科研的价值。”

(来源:青海日报)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