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以人才一体开发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6 浏览次数:7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我国科技攻关实践一再启示: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在于集聚和用好各方面人才。

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发挥大院大所多、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坚持全域人才理念和“大人才观”,通过人才资源一体建设开发,引领带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不断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机制引领,在关键领域先行突破

夜幕降临,紫金山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来自实验室和东南大学的工程师们正在协同调试全球首个太赫兹通信卫星载荷。这个计划在2026年发射的验证星,承载着南京从地面通信向空天地海全域进军的雄心。当前,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围绕6G核心技术开展前瞻部署,已在无蜂窝通信、空天地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

在这座科教富矿之城,关于创新的争分夺秒,每天都在上演,且不断刷新上限。

背后动力从何而来?关键在于一系列创新机制引领。近年来,南京以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为主线,统筹校地企等各类主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把充分释放居全球前列的科教优势,作为抢抓机遇、开辟发展空间的最优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积极带队走进在宁重点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校地联办南京人才日。去年底、今年初,联合10所高校开展“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征集发布3700多个优质岗位,1800余名海内外博士线下参加活动。组建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共商人才联合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事项,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生命线”,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南京先后实施“人才强市25条”,配套队伍建设、载体打造、机制改革等38项实施细则,面向科技创新人才、产业骨干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实施一揽子支持项目。其中,市级人才计划服务“不问归属”全面向市域用人单位开放,“一室一策”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以及EDA、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膜材料等重大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尖端领域人才高峰。

打破常规、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建设,持续实施项目单列、服务专享等政策包。去年全市人才工作经费中,40%直接用于在宁高校院所和重大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滴灌之下,人才创造力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任务牵引,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前沿性创新

作为一座坐拥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8000亿级和5个20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的城市,南京如何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实现人才强和科技强、产业强的共赢?“立足地方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凝练一体化发展关键任务,在协同推进中凝聚发展合力。”南京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由江苏苏博特公司参与共建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常常和一批青年人才、工程师当面交流研讨。这些人才不仅来自企业,还来自相关高校、研发机构。“在当前科技创新背景下,只依靠一个人、一家单位很难攻克行业共性难题,必须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各类人才一起攻关。”刘加平说,南京推出人才攻关联合体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卡脖子”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让一些关键技术难题破解形成合力。

近年来,南京坚定实施“有组织的创新”,围绕关键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企业家+顶尖专家”联合创新模式,由企业出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在光子芯片、先进复合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方面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人才联合引育,南京推动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组团”合作、“抱团”实施新一批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做到“校引企用”“企引校用”。依托在宁10家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组建“东南大学—南京城建集团”等5家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在智慧城市等领域共育人才、共出成果。2024年以来,在7所高校设立产业人才奖学金,校企共建人才“订单班”的,按培养规模予以支持。

成果联合转化,瞄准高校院所有优势、地方发展有需求的重点领域,近5年从园区板块遴选170名深耕产业创新的科技人才专员,带着创新需求向全国73家重点高校院所派驻,“点对点”牵引科研成果落地超800项。支持高校院所选派掌握创新资源及具有转化能力的专业人才到产业一线挂职科技镇长团,14年来累计接收15批1068人,签订产学研项目近4000个。

生态赋能,用有温度服务促才尽其用

四轮八驱防爆轮式架构上,有着一双粗壮有力的手臂,在智慧的大脑指挥下,走起路来相当稳健。5月3日,在“天创机器人”企业展厅内,记者见到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企业董事长刘爽指着这个“又猛又灵活”的大家伙说,“我们正在加快布局,希望把防爆人形机器人推广到更多应用场景中。”

回顾“天创机器人”从落地南京再到发展壮大过程,刘爽无时不感受到政府有形支持的力量。“南京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我们很庆幸身处其中,能够获得更强大的资源引擎和更完善的科创环境。”为更好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有机统一,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机器人产业攻坚办公室,除重点企业外,还将相关部门板块、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纳入专班,及时了解企业和人才诉求,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生态优,则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态优,则事业兴旺、未来可期。

南京坚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集聚各方资源赋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打造服务保障一流生态。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2024年将市级人才培养计划46.7%的名额直接分配给高校院所。完善实施“有岗位没单位”等人才灵活集聚模式,支持人才跨领域、跨地域特殊调配。统筹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瞄准重点产业投早、投小,孕育壮大一批未来支柱项目。整合紫金山英才卡等服务,深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为人才发展全链条提供跟踪保障。

2023年起,南京将每年5月18日作为人才日,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切实举措,也是爱才敬才、广纳四海英才的城市心声,对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答好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必答题”意义重大。再有十几天,2025南京人才日又将如约而至。期待并诚挚邀请每一个你与南京携起手来,共筑创新“热带雨林”,共赴创业“星辰大海”。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