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底,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贵州省安顺市烈士陵园荣列其中。这座始建于1951年的陵园,历经七十余载岁月洗礼,不仅是黔中大地重要的精神丰碑,还见证了革命先烈跨越时代的精神传承。近年来,陵园通过持续开展烈士寻亲活动,实现了革命血脉的当代延续,使这座承载厚重红色记忆的纪念场所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今年清明期间,家住济南的六旬老人李芳芳专程来到安顺市烈士陵园为外公孙传生敬献鲜花。孙传生烈士生前任安顺县副县长,1950年4月牺牲于安顺。2024年,其外孙女李芳芳通过公益平台与陵园取得联系并委托工作人员代她献上鲜花。这个清明,老人终于从济南辗转抵黔完成祭扫夙愿,目睹一批又一批学生祭扫队伍在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她动情地说:“看到陵园庄严肃穆的环境和学生献花的场景,真切感受到政府对英烈的尊崇。”
孙传生烈士的故事,正是安顺市烈士陵园保护工作最温暖的注脚。近年来,当地秉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扎实推进陵园保护工作,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安顺人奋勇前行。
修缮焕新,护佑英烈长眠
安顺市烈士陵园原址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1963年迁至西秀区华西办黑石头村。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设施出现老化、损坏现象。为给英烈打造一个更为静谧庄严的安息之地,自2017年起,安顺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分阶段推进陵园整体改造。2017年至2018年,重点修复悼念广场、纪念塔、烈士墓等核心设施;2019年后,围绕宣教功能提升,新建英烈墙、改造党史陈列馆、完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如今,步入陵园,黑白花岗岩铺就的悼念广场与18米高的王若飞烈士纪念碑相映生辉,石雕围栏、苍翠松柏与镌刻着992名烈士姓名的英烈墙,彼此映衬,勾勒出庄严肃穆的纪念空间。陵园北端的安顺市党史陈列馆与烈士纪念碑、英烈墙共同构筑起三维立体的红色记忆场域。
“这些系统性修缮工程为陵园入选国家级名录提供了重要支撑。”安顺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全面修缮后的陵园日均接待量显著提升,既是市民瞻仰英烈的精神殿堂,也是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景课堂。
多方联动,守护红色根脉
陵园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既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与工作流程,并于2024年3月21日顺利取得土地不动产权证书。“这不仅从法律层面强化了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也有效减少了权属纠纷。”陵园管理处负责人指出。
守护力量中不乏市民自发参与的身影,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红色文化保护网络。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导游专业大二学生陈心乐作为“00后”志愿者代表,已连续两年在陵园志愿服务。“每次描摹碑文、讲述故事,都让我更深刻体会先烈的崇高精神。”她说,“新时代青年理应接续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陵园通过与安顺学院、安顺职院、安运司小学等共建单位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送故事进校园等活动,吸引更多力量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多方协力共同守护着这一红色根脉。
传承教育,弘扬精神薪火
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在清明、“七一”、“八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祭扫活动,年均接待超200家单位、数万人次。今年4月2日,安顺市第六小学与启新学校师生在瞻仰烈士墓、聆听英烈故事后深受触动。“烈士们的奉献令人感动,我们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栋梁。”第六小学学生张杨如是说。
为拓展缅怀渠道,在安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陵园开发的线上祭扫平台自2021年上线以来年均服务上万人次,让省外烈属和偏远山区孩童得以云端寄哀思。
“入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是荣誉,更是责任。”赵欣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数字化寻亲服务,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宣教力度,推动陵园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让英烈精神永耀黔中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