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国 王雪娟、付远书
暑运数据近日出炉,成都文旅热度再创新高。成都边检站查验出入境人员超120万人次、航班8300余架次,均创五年峰值;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发送旅客9380.2万人次,刷新暑运旅客发送量历史纪录。这组数据背后,是四川文旅消费的持续火热——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总花费达9125.05亿元,文旅市场活力尽显。
9月1日至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成都春熙路、太古里、东郊记忆等地,探寻这座城市热度背后的“流量密码”。
游客在春熙路“爬墙熊猫”前打卡
在春熙路与太古里街区,“爬墙熊猫”和裸眼3D大屏前始终围满打卡人群,其中不乏外国游客的身影。随着促进入境游相关便利政策的持续推进,成都街头的境外游客日渐增多,离境退税服务需求也同步攀升。“买完秒退税”成为外国游客的直观体验,大疆哈苏IFS概念店店长陈星廷介绍,仅8月该店就办理约40单退税,近半数是世运会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
这份便捷源于多年的体系搭建。锦江区税务局税政科工作人员曾俊翔表示,成都2016年成为西部首个实施离境退税政策的城市,如今已形成覆盖广泛的服务网络。2024年四川首个“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落地锦江IFS,2025年又推出“店内退付”“线上退付”等新模式,服务持续升级。
作为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春熙路和太古里所在的锦江区以首发经济为抓手,成立全国首个“首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和“首发经济研究院”,目前商圈聚集首店超600家、国际品牌近2000个,成为吸引周边省市及东南亚游客的消费磁石。
浙江游客在东郊记忆体验消费新场景
若说春熙路展现的是国际消费活力,东郊记忆则演绎着老工业遗存的“青春蜕变”。9月2日上午,浙江游客施敏一家在此体验“东郊头条”拍照设备,刚打印出的合影和手机里的动态影像让一家人笑意盈盈——这是女儿强烈要求打卡的网红地。
走进园区,二次元店铺、个性咖啡馆、潮牌首店沿街排列,20多个大小剧场分布其间,每年上千场展演活动让这里活力满格。老式厂房、烟囱、管道等工业元素与新潮业态碰撞,勾勒出独特的时尚场景。数据显示,东郊记忆80%客群为年轻人,且多为重复消费,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从一度亏损到持续盈利,再到成为网红打卡地,东郊记忆的转身始于2021年。成都传媒集团转换运营机制,引入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有机更新和业态活化:打造20余个特色展演场馆,形成天府文化展馆聚落;布局36个商业及办公楼宇,吸引超300家商企入驻,构建起以“音乐展演”“数字文创”“国潮时尚”为主赛道的文创产业集群,实现全时段、全客群覆盖,还入选2023全国城市更新十大现象级案例。
游客在东郊记忆火车头改造的咖啡厅前拍照
如今的东郊记忆,已是首展、首演、首秀的聚集地:浪美术馆中国内地首馆、三体沉浸式艺术展、全国首家全景沉浸式汉文化主题餐秀“蜀宴赋”、潮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等纷纷落地。每到用餐时间,可容纳170 余人的“蜀宴赋”座无虚席,工作人员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每天三场餐秀均是爆满状态。另一边的东区超现场的live演出常让年轻人彻夜排队,“成都”墙、蒸汽火车头景观则成了必打卡地标。
“死死盯住年轻人消费主力军。”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母涛道出关键——引入大文化IP,让专业团队做专业事,把老旧物件变成消费新场景:绿皮火车改造成咖啡厅,加压站、老房子变身网红餐厅,“标准就是年轻人喜欢的业态”。如今游客人均逗留超3小时,2024年游客接待量1780万人次,营收达 14亿元。
园区的火热不仅带来了流量,更带动了民生:解决4000多户商家生计,5000人在此创业就业,日均入园游客超5万人次。这座老工业厂区的蝶变,不仅是城市更新的生动样本,更以“文旅+”的力量,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及区域价值整体提升。
(王雪娟 摄)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