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用刚收割的牧草投喂鸵鸟。 (仁和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之前总担心1600多米的海拔,昼夜温差大,牧草可能活不好,现在看完全没问题!”近日,仁和区务本乡葩地村蓝凤养殖家庭农场的养殖户李进,手抚试种成功的翠绿牧草,满脸喜悦。这片在高海拔地区茁壮生长的牧草,不仅破解了当地生态养殖的饲草瓶颈,更让农场预计一年能节省养殖成本约十万元,并为场内饲养的约2万只鸵鸟、野鸡等珍禽,配上了科学精准的“定制餐”。
成本降下去,效益提上来。李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依赖外购青饲料,年养殖成本约65万元;实现牧草自产后,成本预计可降至55万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些自产的矮象草、甜象草蛋白质含量实现翻倍,且能根据鸵鸟、野鸡等不同珍禽的消化特性,精准调整日粮配比——目前,鸵鸟日粮中牧草占比达70%,其他珍禽控制在30%,实现了营养供给的“量体裁衣”。
站在长势旺盛的草田边,李进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农场已制定明确的扩种计划:今年10月底将牧草扩种至15亩,并计划在明年6月前把120亩可种植区域全部种满。这条“以草促养、种养结合”的新路子,正为高海拔山区生态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注入蓬勃的绿色动力。(邓欣雨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媛)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杨正鹏